【精彩论文】含光伏电站的电力系统低频振荡广域阻尼协同控制方法
含光伏电站的电力系统低频振荡广域阻尼协同控制方法
申屠刚1, 吴正骅2, 王思家3, 吴翔宇3
(1.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华东分部,上海 200120; 2. 国网上海浦东供电公司,上海 200122; 3. 北京交通大学 电气工程学院,北京 100044)
引文信息
申屠刚, 吴正骅, 王思家, 等. 含光伏电站的电力系统低频振荡广域阻尼协同控制方法[J]. 中国电力, 2022, 55(12): 69-77.
SHEN Tugang, WU Zhenghua, WANG Sijia, et al. Wide-area damping cooperative control method of low-frequency oscillations of power systems with photovoltaic stations[J]. Electric Power, 2022, 55(12): 69-77.
新能源消纳是中国能源体系战略的重要抓手[1]。新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一方面对传统的汽轮机、水轮机组产生“替代效应”,降低了电力系统整体的转动惯量,导致稳定性的下降[2-3];另一方面集中式的清洁能源大多远离负荷中心,需要长距离大规模送电,容易引发稳定问题[4-5]。随着光伏发电在电网中占比的不断增加,考虑电力电子变换器接口的低频振荡问题备受关注[6]。文献[7]采用阻尼转矩法研究了光伏并网对系统振荡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光伏电站的影响随光伏出力而变化。文献[8]建立了光伏的小信号模型,评估了控制器参数变化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文献[9]指出光伏的渗透率和接入位置都会对系统的稳定性产生影响。文献[10]指出大规模光伏并网会改善系统低频振荡的阻尼特性。文献[11]指出光伏接入对系统阻尼的影响可能是正面或负面的,并认为光伏对潮流的影响是导致阻尼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低频振荡阻尼控制方面,传统的控制手段是在同步发电机的励磁侧加装电力系统稳定器(power system stabilizer,PSS),通过对可观性较好的信号进行反馈来抑制低频振荡[12]。有研究表明,光伏电站也可以在原有控制结构上加入额外的阻尼控制[13]。文献[14]采用无功阻尼控制来抑制振荡,改善了系统的阻尼特性。文献[15]提出了应用于光伏电站的有功阻尼控制方法,振荡抑制效果良好。文献[16]比较了光伏不同阻尼控制方法对振荡模式的影响,结果表明有功控制效果比无功好。但文献[17]表明光伏低功率因数控制比单位功率因数控制能更好地抑制低频振荡,无功控制能更有效地抑制振荡。文献[18]提出一种风电与光伏协同控制的方法,但由于光伏的调节能力差,起到的抑制效果有限,主要依靠风电进行振荡抑制。已有研究在设计光伏阻尼控制器时,大多单独进行设计,缺少与同步发电机组PSS之间的协调,当两者之间配合不当时,反而可能会恶化系统阻尼。
本文针对电力系统存在的低频振荡问题,提出光伏-同步机广域协调阻尼控制架构与设计方法,能够实现同步发电机和光伏电站阻尼控制器之间的协同设计。考虑光伏和同步机的主要动态部分,建立详细的小信号动态模型,并以该模型为基础,分析光伏对低频振荡的影响。基于特征值分析的结果,提出广域阻尼控制参数优化模型,采用粒子群算法协调整定控制参数。最后,在电磁暂态仿真模型中对控制方法的有效性进行验证。
光伏电站的小信号模型主要考虑光伏阵列、直流电容、逆变器及其控制等部分。单个光伏电站接入电网的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光伏并网拓扑
Fig.1 Photovoltaic grid-connected topology通过简化计算方程,可以得到光伏电池的工程近似等效模型[19]为
图2 光伏控制器结构
Fig.2 Structure of PV controller
励磁系统模型如图3所示。
图3 励磁系统结构
Fig.3 Structure of exciter
励磁系统的数学模型为
式中:ΔXsys=[ΔXg1···ΔXgk, ΔXPV1···ΔXPVl]T,其中ΔXg1,···, ΔXgk为各同步发电机的状态变量,ΔXPV1,···, ΔXPVl为各光伏电站的状态变量;Asys为完整的系统状态矩阵。通过对状态矩阵Asys进行特征值分析,可以评估系统的动态稳定性。
含光伏电站的电力系统广域阻尼控制架构如图4所示,广域测量系统测量全局信息并发送给配置的各广域PSS,再由控制器输出阻尼信号,附加到发电设备的控制信号上。广域PSS与本地PSS具有相同的结构[24],如图5所示。它可以增加转子振荡的阻尼比,这样响应特性就能较快地达到稳态值,进而提高动态稳定性。在转速恒定不变时,由于隔直环节的存在,PSS的输出是0,不起作用。为了抵消由励磁系统产生的负阻尼转矩,PSS需要产生一个与转速偏差同相的转矩分量,所以一般都有超前-滞后环节作为相位补偿。
图4 广域阻尼控制架构
Fig.4 Structure of wide-area damping control
图5 广域PSS结构
Fig.5 Structure of wide-area PSS
光伏附加无功阻尼控制的原理如图6所示,增益环节决定了输出信号的大小;隔直环节用于隔离直流分量;超前滞后环节用于补偿滞后的相位,使得系统特征根在复平面上向左移动。
图6 光伏广域PSS结构
Fig.6 Structure of PV wide-area PSS
光伏无法像同步发电机一样调节励磁系统的输出,而是通过控制机端电压来抑制振荡。阻尼控制器的输入为可观性较好的广域反馈信号,选取的信号包括区域联络线上有功功率、同步发电机转速差及其相角差等。控制器的输出附加在光伏的交流电压参考值处,实现对区间低频振荡的有效抑制。而有功控制往往需要在稳态时降低光伏的出力来预留调节容量,会影响光伏的发电效率,所以从应用前景上来看,无功控制要更有利。
传统的PSS整定方法按照单机进行整定,能够有效抑制本地振荡模式。但忽略了机组与机组的PSS之间、不同类型发电设备的PSS之间的影响,导致所整定的PSS可能会对其他机组、设备产生负阻尼,因此有必要从系统层面对同步机和光伏的广域PSS进行参数协调优化配置。本节以特征值计算的结果为依据,提出了一种广域阻尼控制协同优化模型。
3.1 优化目标函数
对于系统中所存在的p个弱阻尼低频振荡模式,考虑所对应特征根的实部和阻尼,优化目标函数J的计算式为
粒子群优化是一种随机搜索算法,通过单个粒子的移动和整个种群的协调进行搜索,能够在参数空间中寻找使目标函数值J达到最大的参数[25]。单个粒子从各自随机分配的位置开始,在有限的空间内容移动,并通过评价函数不断更新整个种群的最优解。对式(22)所示优化模型使用粒子群算法进行优化,可以得到对超低频振荡抑制效果最优的广域控制参数。基于粒子群优化的广域阻尼控制参数优化方法流程如图7所示。
图7 优化方法流程
Fig.7 Optimization flow chart
仿真模型为基于PSCAD/EMTDC平台搭建的含光伏电站的四机两区域系统,其拓扑结构如图8所示,详细参数见文献[21]。
图8 测试系统拓扑
Fig.8 Topology of the studied system
基于小信号模型的参与因子分析结果如图9所示。可以看出,发电机G1和发电机G2主要参与本地模式1,而发电机G3和发电机G4主要参与本地模式2。对于区域间模式,所有发电机都有参与。
图9 参与因子分析结果
Fig.9 Participation factors of oscillation modes
表1 振荡模式频率和阻尼化情况
Table 1 Frequency and damping of oscillation modes
光伏接入位置分别为Bus6和Bus10时,容量从100 MW增加到200 MW,低频振荡模式所对应的特征根变化如图10和图11所示。可以看出,光伏容量的变化也会引起低频振荡模式的变化,但具体影响根据光伏容量大小和接入位置有所不同。当光伏接入到Bus6时,随着光伏容量的增加,本地模式的阻尼均升高,而区间模式的阻尼先降低后升高。当光伏接入到Bus10时,随着光伏容量的增加,本地模式的阻尼一个升高一个降低,区间模式的阻尼先降低后升高。由此可知,当光伏容量变化时,模式的阻尼会发生变化,而振荡频率几乎不变。这也表明了光伏可以通过改变潮流来影响振荡模式。
图10 光伏接入到Bus6时特征根变化
Fig.10 Changes of eigenvalues when PV is connected to Bus6
图11 光伏接入到Bus10时特征根变化
Fig.11 Changes of eigenvalues when PV is connected to Bus10
对算例系统进行仿真测试,为了激发区间振荡,在t=0 s时引入一个持续时间极短的故障作为扰动。未加装广域PSS的情况下,系统有明显的振荡现象,各发电机有功输出变化情况如图12所示。
图12 未加广域PSS时各发电机出力变化
Fig.12 Active power without wide-area PSS
为了抑制区间振荡,选取Bus10的角频率作为反馈信号,在G1和光伏上加装广域PSS,各发电机出力变化如图13所示。可以看出,系统进入稳态的速度明显提高,系统低频振荡阻尼增加。
图13 加装广域PSS后各发电机出力变化
Fig.13 Active power with wide-area PSS
作者介绍
申屠刚(1985—),男,硕士,高级工程师,从事电网调度运行与规划研究,E-mail:stgsummer@163.com;★
吴正骅(1984—),男,硕士,高级工程师,从事电网规划设计研究,E-mail:adisen_1984@163.com;★
王思家(1994—),男,通信作者,博士研究生,从事电力系统稳定与控制研究,E-mail:wangsijia2020@bjtu.edu.cn;★
吴翔宇(1990—),男,博士,副教授,从事新能源/交直流电力系统稳定分析与控制研究,E-mail:wuxiangyu@bjtu.edu.cn.往期回顾
编辑:于静茹校对:许晓艳审核:方彤
根据国家版权局最新规定,纸媒、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转载、摘编《中国电力》编辑部的作品,转载时要包含本微信号名称、二维码等关键信息,在文首注明《中国电力》原创。个人请按本微信原文转发、分享。欢迎大家转载分享。